便秘通常被认为是痔疮发病的主要后天性因素之一。我们知道,不论是便秘还是痔疮,它们的发病有着显著的年龄时段特点。如果便秘与痔疮的因果关系明确,他们的发病年龄时段应该是重合或是大致重合。
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便秘在青年及老年人群中最常见,中年下降,65岁以后发病率增高。而痔病的发病高峰点在45~65岁,2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65岁以后逐渐下降。很明显,从发病年龄来看,尽管痔疮的发病率在20~30岁并不是很高,但考虑到在痔疮发病过程中,量变积累到质变,其年龄相对后移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国内便秘的发生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呈一定的相关性,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升高,饮食结构的更加西化,生活方式更加趋于西方发达国家,便秘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而痔病的发病率与社会阶层的升高呈明显的正相关,高收入的人罹患痔病的可能性远远高于低收入者。
一般认为,由于直肠静脉中缺乏静脉瓣,而且直肠黏膜下的动静脉处于不同高度,穿过肌层时容易受粪块压迫,均可影响血液回流,因此容易形成痔或促使痔的发展。另外,便秘时大便干结,排便时间过长,可使腹压增高,肛门直肠部充血,直肠静脉曲张,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肠黏膜与肌层甚至脱出,肛管随粪便下移,容易形成痔。有人通过对500名健康人和病人用x线观察排便情况证明,直肠排空后,随着不断的肠蠕动,粪便也不断地进入直肠,并逐渐存积于直肠壶腹。当存贮相当数量的粪便后,由于压力刺激直肠壁,便会反射性产生便意。如果不能及时排空,粪便水分被吸收而形成硬块,特别是接近直肠壶腹部的干硬粪块,对周围产生压力和刺激,这在痔的形成上是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人们的排便有两种方式,即一次式和两次式。一次式是指在排便反射冲动下,一次排出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粪便,两次式排便是指在第1次排便后,还需要第2次排便冲力,以再次增加腹压和松弛肛门括约肌以排出后到的残余粪便。在100例痔病人中,有98%的人采用两次排便式。所以可以认为,痔疮发生与两次式排便有关。
便秘通常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及混合型便秘。所谓的慢传输型便秘就是指食物经过消化道形成大便的时间漫长,数天甚至数周没有便意,排便过程是正常的。出口梗阻型便秘形成的原因不是因为大便形成出现问题,而是大便有了,却不能顺利地将大便排出或是完全排出。混合型便秘是指两种情况都存在。
慢传输型便秘虽然从排便过程来看是正常的,但是由于粪便在体内的行程过久导致粪便干结,最终势必加重排便本身做功增加,负担加重,对肛直肠的解剖生理结构产生破坏作用。可想而知,这样的便秘对痔疮的发生发展影响有多大?梗阻型便秘的发生跟整个排便关系密切。有可能是外括约肌不能正常外上移动,内括约肌不能向下移动,肛管不能松弛,虽然有了便意,直肠顺利变钝,吊桥开启,但是通道欠畅,大便在壶腹部堆积时间过长,水分吸收,大便变得干结,大便越积越多,使得括约肌被动扩张,壶部体积越来越大。由于这时括约肌正常活动受限,不能产生正常向下排便蠕动,但便意越发明显,排便努挣,腹压直接作用于肛垫部,形成了剪刀力,其趋势是将肛垫从直肠壁上剥脱下来;若是排便通道增长,大便向下移动困难,再有肛垫处环形开口不能正常开启而变小,大便挤出困难,一旦努挣,也同样会形成剪刀力造成肛垫损伤;当然也可能是诸因素联合作用,使整个排便过程变得痛苦长,最终导致肛垫的损伤。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尤其是已经有了脱出症状的痔疮病人,这种损伤会更加严重。
在临床上,很多学者发现便秘与痔疮是互为因果的,即便秘不但能引起痔疮,同时还发现,有时便秘亦是痔疮的继发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有一定数量的痔疮病病人并没有肯定的便秘病史。脱垂性痔的病人排便时不需要长时间用力,只有非脱垂性痔与用力排便有关。非脱垂性痔疮的排便困难与其说是痔病的病因不如说是痔疮病的结果。研究发现,该类型病人排便时,高压和肿胀的肛垫可以阻塞肛管,促使病人用力排便,可是越是用力肛垫内压越高,排便就更加困难,除非痔脱出后,排便方可畅通。因此,有相当多的病人常在出现痔病的症状后才出现便秘,而不是便秘出现在痔病的症状发作之前,并且有的病人随着痔脱出而便秘症状改善。从这些病人身上来看,先有痔病,后有便秘,便秘不再是痔病的原因而是它的后果。便秘和用力排便作为痔病的诱因仍然是重要的,即在年龄因素导致肛垫下移的基础上,便秘可使得痔病症状加重。
此外,在排干硬大便时,过度牵拉肛门部皮肤,擦伤肛门皱襞,可引起皮赘感染发炎、水肿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导致炎性外痔和结缔组织外痔。因努挣容易使肛门静脉破裂,血液外溢至皮下而形成血栓性外痔。
本文章链接地址: http://www.gxgtyy.com/zc/zhichuang/9290.html
上一篇: 痔疮的发病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吗
下一篇: 痔疮的发病与全身疾病有关吗
|